ZHS/Prabhupada 1075 - 我们正在为我们的下一世准备着,透过我们在这一生所从事的活动

The printable version i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may have rendering errors. Please update your browser bookmarks and please use the default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


660219-20 - Lecture BG Introduction - New York

我们正在为我们的下一世准备着,透过我们在这一生所从事的活动 主说 anta-kāle ca mām eva smaran muktvā kalevaram (薄伽梵歌 8.5). 一个离开物质躯体的人仅仅只是记忆主Kṛṣṇa, 至尊人格首神, 他就获得灵性躯体sac-cid-ānanda-vigraha (BS 5.1) 在这个物质世界离开这个躯体以及获得另一个躯体也是被安排的。 一个人在死亡前他下一生的躯体已经被决定了。 但那是透过更高的权威所决定的。 就好比依据我们的服务,我们被晋升或降级。 同样地,依据我们的活动我们... 这一生的活动,这一生从事的活动都作为下一世的准备基础。 我们透过这一生从事的活动在准备我们的来生。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在这一生为提升到神的王国而准备 那么肯定地,在离开,抛弃这个物质躯体之后... 主说 yaḥ prayāti, 那个抵达的人, sa mad-bhāvaṁ yāti (薄伽梵歌 8.5), mad-bhāvam... 他得到与主同样的灵性躯体或一样的灵性本质。 现在,那里有不同种类的超然主义者就如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的。 有 brahmavādī, paramātmavādī 以及奉献者。 在灵性天空中或在 brahma-jyotir那里有灵性星球, 不计其数的灵性星球,这点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而这些星系的数目远远大于物质世界中所有的宇宙。 这个物质世界是 ekāṁśena sthito jagat (薄伽梵歌 10.42). 这是整个创造被展示的 1/4 部份 创造的 3/4 个部份是灵性世界 而在创造的 1/4 部份之中,有数百万像这样的宇宙 正是我们此刻正在体验的。 而在一个宇宙之中那里有数百数千万的星球。 所以那里有数百数千万的太阳,星星及月亮在这所有的物质世界之中, 但这所有物质世界的构成只不过是整个创造展示的 1/4 。 展示的 3/4 在灵性天空。 而今,这 mad-bhāvam, 那个想要融入至尊 Brahman的存在的人 他们融入至尊主的-brahma-jyotir 之中。 Mad-bhāvam 表示 brahma-jyotir,就像在 brahma-jyotir 中的灵性星球 而奉献者们,他们想要加入与主的联谊之中 他们进入Vaikuṇṭha 星球 那里有不计可数的 Vaikuṇṭha 星球,及主,至尊主 Śrī Kṛṣṇa, 透过祂所有不同名字,有四臂形象 Nārāyaṇa 的扩展, Pradyumna, Aniruddha, and Mādhava, Govinda...等 这四臂 Nārāyaṇa 有不计其数的名字。 而其中的一个星球,也是 mad-bhāvam,也处在灵性自然之中 因此任何超然主义者在生命结束那一刻,不论是想着 brahma-jyotir 或冥想着超灵(Paramātmā) 或想着至尊人格首神 Śrī Kṛṣṇa 在任何一种状况下,他们都会进入灵性天空。 但惟有那些练习与至尊主有个人接触的奉献者 他们进入 Vaikuṇṭha 星球或进入 Goloka Vṛndāvana 星球 主说,yaḥ prayāti sa mad-bhāvaṁ yāti nāsty atra saṁśayaḥ (薄伽梵歌 8.5) 毫无疑问地。任何人都不应该怀疑。在那其中有个问题。 所以你毕生都在研读薄伽梵歌( Bhagavad-gītā) 但当主说了一些超乎我们所能想象的事,我们却屏弃它。 那样不是阅读薄伽梵歌的程序。 就如 Arjuna 所说的 sarvam etaṁ ṛtam manye, ”不论祢说了什么,我都相信。“ 同样地,听,聆听。主说在死亡的那个时刻, 不论是以Brahman或Paramātmā 或至尊人格首神,想着祂的人 他肯定进入灵性天空而关于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任何人都不应该不相信。 而这程序是,在薄伽梵歌中也声明一般原则 一个人要如何,能够进入灵性王国 只要透过在死亡那一刻想着至尊 因为一般的程序也被提及: yaṁ yaṁ vāpi smaran bhāvaṁ tyajaty ante kalevaram taṁ tam evaiti kaunteya sadā tad-bhāva-bhāvitaḥ (薄伽梵歌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