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T/Prabhupada 0052 - Bhakta與Karmī的不同



Lecture on SB 1.2.9-10 -- Delhi, November 14, 1973

這是奉愛與果報之間的區別 果報是滿足感官,而奉愛是滿足主.同樣的 因此人們不能了解追求奉愛者(bhakta)與追求果報者(karmī)之間的不同. 追求果報者(Karmī)滿足於他自己的感官,而追求奉愛者(bhakta)是滿足奎師那的感官. 必須要有相同的滿足感官. 但是當你滿足奎師那,那就是叫作奉愛. (梵文)Hṛṣīkeṇa hṛṣīkeśa-sevanaṁ bhaktir ucyate (永恆的主柴坦亞經 Madhya 19.170) (梵文)Hṛṣīka的意思是感官,純淨的感官. 我在另一天解釋過,那個 (梵文)sarvopādhi-vinirmuktaṁ tat-paratvena nirmalam hṛṣīkeṇa hṛṣīkeśa- sevanaṁ bhaktir ucyate (永恆的主柴坦亞經 Madhya 19.170) 奉愛(Bhakti)的意思不是要你停止你的工作 奉愛(Bhakti)的意思不是多愁善感的迷信.那不是奉愛(Bhakti) 奉愛(Bhakti)的意思是你用所有的感官來從事滿足擁有者的感官 那就叫做奉愛(Bhakti) 因此奎師那的名字又叫做Hṛṣīkeśa. Hṛṣīkeśa 的意思是感官. 而hṛṣīka īśa, 祂是感官的控制者. 事實上,我們的感官不是獨立的運作. 我們可以理解. 奎師那在指揮著. (梵文)Sarvasya cāhaṁ hṛdi sanniviṣṭo mattaḥ smṛtir jñānam apohanaṁ ca (博伽梵歌 15.15) (梵文)Mattaḥ smṛtir jñānam apohanaṁ ca 一位科學家的運作是因為奎師那在協助他,而不是他獨立運作的. 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想要那樣的方式. 因此奎師那給他能力.但事實上,奎師那在運作. 這些在奧義書中(Upaniṣads)有解釋 沒有奎師那的運作,沒有看,沒有奎師那的觀看,你不可能看見 就像陽光在布茹阿瑪贊(Brahma-saṁhitā)中解釋到 (梵文)yac-cakṣur eṣa savitā sakala-grahāṇāṁ. 太陽是奎師那眾多眼睛中的一隻眼睛 (梵文)yac-cakṣur eṣa savitā sakala-grahāṇāṁ rājā samasta-sura-mūrtir aśeṣa-tejāḥ (梵文)yasyājñayā bhramati sambhṛta-kāla-cakro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因此,太陽是奎師那許多眼睛中的一隻眼睛 因為太陽在那裡升起,因為太陽在觀看,因此你可以看見. 你不能獨立的看見. 你對你的雙眼感到那麼的驕傲. 如果沒有日光你的眼睛有什麼價值? 你看不見.甚至這個電力,是由太陽所衍生的. 所以事實上當奎師那觀看,你可以看見,就是那樣的狀況 所以我們的感官.....在博伽梵歌中說到, (梵文)sarvataḥ pāṇi-pādaṁ tat. (梵文)Sarvataḥ pāṇi-pāda...奎師那的眾多的手跟腿無處不在 那是什麼? 我的手,你的手,你的腿-那是奎師那的. 就像是有人說我在世界各地都有分部. 所以那些分部們在最高的人管理之下運作 類似的,奎師那也是.奎師那因此稱為Hṛṣīkeśa(感官),Hṛṣīkeśa(感官). 所以事情是....奉愛(Bhakti)的意思是當我們從事於我們的(梵文)hṛṣīka,我們的(梵文) indriyas, 我們的感官, 在服務擁有者的感官之中.那就是我們完美的生命. 那就是我們的完美.... 但是一旦我們渴望使用我們感官為了感官的滿足, 那就叫做果報(karma). 那就是物質生活. 所以因此,對於一位奉獻者(bhakta)來說是沒有物質的. 那是(梵文) īśāvāsyam idaṁ sarvam (至尊奧義書 第一節) 奉獻者視一切都屬於奎師那的 (梵文)Īśāvāsyam idaṁ sarvaṁ yat kiñca jagatyāṁ jagat, tena tyaktena bhuñjīthā 所有一切屬於奎師那.因此不論奎師那給我們什麼.... 就像是主人. 主人分配些東西給僕人, "你可以享用這個." 那是prasādam (仁慈) (梵文)Prasāde sarva-duḥkhānāṁ hānir asyopajā... 這就是生命. 如果你具有奎師那意識,如果你了解"一切都屬奎師那, 甚至我的手和腿,他們也屬於奎師那. 我身體的所有部位,他們都屬於奎師那的, 然後它應該用於奎師那,"那就稱為奉愛(bhakti). (梵文)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ṁ jñāna-karmādy-anāvṛtam 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 śīlanaṁ bhaktir uttamā (奉愛的甘露. 1.1.11) 奎師那做的,喔,阿爾諸那做的. 他想要滿足他的感官不要戰鬥, 但他聆聽博伽梵歌之後他同意"是的,奎師那是至尊人格首神." (梵文)ahaṁ sarvasya prabhavo mattaḥ sarvaṁ pravartate iti matvā bhajante māṁ budhā bhāva-samanvitāḥ (博伽梵歌 10.8) 這些事在博伽梵歌中都解釋的很好. 那是靈性生命的初步研習. 如果我們實際上確信博伽梵歌的教導,然後臣服於奎師那.奎師那想要那樣. (梵文)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博伽梵歌 18.66). 那是祂想要的.當我們實際上取得這個程序,這就是(梵文)śraddhā(信念). (梵文)Śraddhā. Kavirāja Gosvāmī 已經解釋過, śraddhā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