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T/Prabhupada 0165 - 被淨化的活動被稱為Bhakti

Revision as of 11:02, 28 September 2018 by Vanibot (talk | contribs) (Vanibot #0023: VideoLocalizer - changed YouTube player to show hard-coded subtitles version)
(diff) ← Older revision | Latest revision (diff) | Newer revision → (diff)


Lecture on BG Introduction — New York, February 19-20, 1966

至尊意識,這在薄伽梵歌中被解釋 在 jīva 及 īśvara 的章節中被解釋。 Kṣetra-kṣetra-jña. 這個 kṣetra-jña 被解釋為主也是 kṣetra-jña, 或意識, 而 jīvas,或生物,他們也是意識。 但差別在於生物是處於有限的身體中的意識, 但主是所有的身體的意識。 Ī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śe 'rjuna tiṣṭhati (BG 18.61) 主居住於每個生物體心中的核心。 因此祂是特定的 jīva中的靈魂活動、行為的意識。 我們不應該忘記。 它也被解釋- Paramātmā 或 至尊人格首神, 以 īśvara,控制者及給予指引般,居住於每個人的心中。 祂給予方向。Sarvasya cāhaṁ hṛdi sanniviṣṭhaḥ (BG 15.15). 祂居處於每個人的心中,並且祂依據他的願望給予指引。 生物遺忘了該做什麼。 首先他定下他的決心以特定的方式行事, 然後他被糾纏於他本身活動與其反應的業力之中。 但在放棄了一種形式的軀體,當他進入另一種形式的軀體... 就像我們放棄一種形式的穿著,一種形式的衣服,為了另一種形式的穿著, 同樣地,在薄伽梵歌中這被解釋- vāsāṁsi jīrṇāni yathā vihāya (BG 2.22). 一個人,如一個人更換他的不同衣著,同樣地生物,他們也變換不同的軀體, 靈魂的輪迴,而導致活動與他過去行為的反饋。 所以這些活動可以被改變當一個生物處於善良屬性之中, 理智上,他理解何種活動是他應該從事的, 而如果他這麼做,那麼他過去的活動及其結果可以被改變。 因此 karma-業報不是永恆的。 其它四項、五個項目 - īśvara、 jīva、prakṛti、kāla、和 karma - 這四個項目是永恆的,而 karma,被稱為 karma-因果報應的這個項目,不是永恆的。 īśvara 意識,至尊意識 īśvara, 而至尊意識 īśvara 或是主,與生物間的不同之處是,在當下。 意識,主和生物體兩者的意識, 他們是,這意識是永恆的。 而不是因為藉由這樣的聯誼事件所產生。 那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該理論認為,意識的發展是在特定情況下的物質組合, 這在薄伽梵歌中不被接受。他們無法。 意識也許透過物質覆蓋狀況之下錯誤地被投射, 就如同光線透過彩色玻璃被投射,呈現出有色彩的光。 同樣地,主的意識,它不受物質影響。 至尊主,如 Kṛṣṇa, 祂說 mayādhyakṣeṇa prakṛtiḥ (BG 9.10). 當祂降臨在物質世界,祂的意識不受物質影響。 祂的意識曾受物質影響, 當祂不適合講述關於薄伽梵歌中超然的主題。 除非免於物質污染的意識,否則一個人是無法談論靈性世界的任何事。 所以主是不受物質污染的。 但我們的意識,在目前,是被物質污染的。 所以整個事情,如薄伽梵歌所教導,我們必須淨化受物質污染的意識 並且在那純淨的意識中,活動被完成。 那將使我們快樂。我們無法停止。我們無法停止我們的活動。 活動被淨化。而這些被淨化了的活動稱為 - bhakti. Bhakti 表示它們,它們表面就如一般的活動,但它們不是受污染的活動。 它們是被淨化了的活動。 所以愚昧的人也許看到一個奉獻者就如普通人一樣的做事, 但一個知識貧乏的人,他不知道奉獻者的活動或主的活動。 他們不被不純淨的事物所污染, 三個不純淨的 guṇas,自然屬性,但超然的意識。 所以我們的意識是受物質污染的,我們應該知道。